作业-人生发展咨询实务(内测):ch02 笔记卡
第一堂课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生资本又迭代了。新增了家庭资本还有婚姻资本。并且他们之间出现了层次,以及各自的关系画布。有了层次和关系,人生资本运作的方向和取舍清晰了不少。还有人生八态、二十四相等等很厉害的模型。
第二堂课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作品的讨论。
在以前听到的一些职场理论里,大概明白做一份工作最好是有东西沉淀在自己身上的,沉淀的东西最好是可以在行业里流通的。常见的是你拥有某技能(写代码,写文案,画图,讲课等等),或自带资源,可以把一个项目营收增长多少,或拥有在某个特定行业把营收增长多少。这些其实都不能称之为作品,对应的是经历和一点点换了一个地方/公司/产品都不一定有用的经验。听完课我明白了,最重要的沉淀—是作品。
职场的概率游戏里,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项目做成、把营收做成,讲出下一任雇主听完眼睛发光的故事。我听过的最极端的案例是大厂同事6个月换了5个项目。因为老板们决策摇摆不定,市场烧杀抢夺,职场随之瞬息万变。很多人作为执行单元,项目还没开始,就结束了。这可能是很多打工人的常态,被蹉跎的项目和摇曳的决策消磨了岁月。就像阳老师说的,公司越来越大,人越来越小。人作为公司财务报表上支出项,都要尽力的表现得给公司带来了比这个支出项更多的价值,也尽力的服从公司发出的任何指令。
很多公司工作的设计并不替员工考虑作品,甚至会刻意让员工无法沉淀作品(比如设置重重的保密机制,装软件监控员工的电脑)。员工其实是用完就扔的消耗品,但是会用一些蜜糖,常见如使命愿景价值观这类东西让他们每天自奋蹄的工作。再宏伟的愿景最终还是会输给财报上的柴米油盐。如果你是一个程序员,一直在封闭的公司体系内写代码,代码也不会印上你的名字,代码生命周期比较短,迭代了几个版本之后你的贡献就微乎其微了,年纪一大把的程序员如果没有爬上下一级楼梯,如果有更年轻更努力技能也不错的小年轻比你更便宜,换掉的成本很低。
之前在一篇文章上看到一段话,大意也是如此。“打工者的最大困境,在于其大部分努力最多只能换来老板廉价的夸奖,和一些不断贬值的法币,而无法产生终生受益的效率上的有效积累。然后每次换工作时又要清零重来一遍。”
听完阳老师关于作品的描述,几个关于作品的特性也更清晰了。
作品会署有你的名字,论文、专利、开源代码、一个实体或者虚拟产品、书籍、网站、公司股东合伙人、建筑设计图等等,这些都会对应作者。
作品能穿越时间,在1年、3年、12年后,你的作品还是查得到,或者最理想的情况是持续产生影响力。
一旦进入了这些作品网络,你的积累和作品产生复利,能让你形成某种差异化,新的雇主或者市场对于你的对手、胜率、赔率会进行不一样的计算。而仅仅拥有技能和一些经历的人还在他们的网络里厮杀。
课程里说到,有些工作会自带作品属性,比如设计师、建筑师、音乐家、作家等等。难的是工作不带作品属性,比如属于辅助角色、管理者等。对于这种解法,阳老师在以前和课里也提到的一些解法是,向上看这个行业里最厉害的人他们怎么积攒作品的;或是寻找一些有趣、巧妙的作品网络,找到一些适合你与公司共赢的署名的作品比如专利;向你的过去探索和发现,你自己的内在动机适合什么作品。
关于作品的更多细节,还需要慢慢品。
此外,工作的沉淀除了作品,沉淀信任关系也是一个解法。